Japanese Sake 日本清酒Sake 101日本酒學濾過

日 本 酒 學 : 濾 過 篇

ろ か  Filtration

 

 

 

Copyright © 2017,2021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 UMAI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把酒以目測光,視其清澈酒色,察其晶螢酒質,品其純雅酒體,日本酒之美或是因其有清酒之別名,不其然令一衆飲家認為日本酒應是清澄透澈,其實剛釀成、新誕生的日本酒,其色素彷如稻穗般偏新鮮翠綠,或帶點像米糠般的閃耀金黃色,只是經過以下介紹的後期工序,令其成為清雅無色、純淨的日本清酒。

 

 

鴻池傳說

1600年左右的慶長年間,在攝津一帶(今大阪至兵庫縣之間),被譽為日本首屈一指的鴻池大富商旗下、交由山中勝庵先生打理的釀酒酒造中,其中一名員工不甘被責備,竟大膽地在準備出荷的原濁酒中倒入灰粉,以達報復之效,但想不到其鹼性產生的作用,居然能令酒粕凝在一起,並往下沈澱,對當時只品飲過濁酒的飲家,對這變澄的「澄酒」評價極高。自此,「澄酒」一鳴驚人、風靡全國,令酒造界尋求過濾方法,釀酒師開始研究當以木灰配合木綿布的清澄法、粗麻布作過濾之用等,令上流社會開始正式享用到這名為澄酒的高級薄濁酒。

 

但其實在島根縣更早的歷史中,記錄了出雲地傳酒,已經有使用木灰令酒變得清澄。又或在文獻上可尋回至延長5年(927年)所制定的延喜式(えんぎしき:著於日本平安時期,公元905~927年,記錄了日本宮中和朝廷相關機構的禮儀和制度。)酒單中,有白酒・黑酒之記,原來所指的黑酒會加入久佐木灰、白酒則不用,但同樣會以大篩作過濾,才予宮廷享用。

 

促 進 過 濾 技 術 的 契 機

這後期處理的一環,由先人傳承,把新鮮搾出那黃中帶翠的日本酒再加入炭素令其更顯清浄,成為清酒,無形中令環球飲家不期然地認為日本酒的顏色應該是清徹的,無疑,清澄的日本酒確是非常具魅力且吸引,而令各家酒藏在過去追求過濾技術,除了當年市場共識之外,全國新酒鑑評會對有色調可能會被減分之賽例,可算是促進過濾技術的契機,令清酒追求清徹。

歴年來,代代釀酒師都不停在過濾技術下工夫,由布袋過濾開始,發展出以重型木板由上而下的古式壓搾名為槽搾的技術,至追求更之澄徹的風琴般「藪田式搾酒機 Yabuta」,至此階段歸類為「漉」(こす)。

現在稱為上槽之工序,是把原濁酒中分隔出酒粕,但普遍尚餘許多微粒在酒缸裏慢慢沈澱在底下,令這階段的日本酒出現上中下三部分,上有荒走,中有中取,下有澱酒,過濾便是為了令在上槽後殘存的酒粕粒或其他微生物取走,和加熱處理的火入技術一様,在貯藏熟成前,和貯藏熟成後進行合共兩次,色素和雜質也被浄化,基本都是在過濾後以澄酒狀態方才進行加熱處理。

 

酒醪的白濁部分以上槽(壓榨)的方式分離。再以濾器跟活性碳素進行過濾至無色透明。清澄度、透明感均高,無色透明外觀的典型例子。

     

 

説了那麼多關於過濾的技術,當今不論在日本國内或海外市場,無過濾所帶來的純樸且野性的風味,對於追求本物的消費者,確是非常吸引。配合同為後期工序的「加熱處理」和「割水調節稀釋」而結合而成的「無濾過生原酒」,乃小型酒藏的爭勝之道,和大型酒藏各走一極,造就出日本酒世界的多元化。

 

 

在過濾工序發揮最大本領的,可說是炭酒藏普偏選用活性炭,乃是一種粉末型的炭素,或也有酒藏選以炭粒進行。隨著沈澱,炭粉會連帶雜質結成塊狀,基本份量可理解為毎一公升會落一公斤,有聞為了保護酒味和酒香,大吟釀規格的會減少至毎一公升會落0.06公斤,但並不存在法定量,酒藏可以各自調整。 特別是現在流行保留原味為主流,過濾時使用炭素份量相應漸見減少,乃日本酒之味更現個性化的方法之一。使用炭素過濾也有高低之分,原來在鑑評官的品測評價中,有一項名為「炭素臭」的炭素味,顯然是過量加炭或過濾後未完成取走炭粉而造成,當然歴年來各酒造也有充份數據掌握炭素使用量,此情況難以復見。

 

技術之進歩,令炭素之外,出現了以精製的「珪藻土」(けいそうど)為原料的過濾技術,因珪藻土塊本身有非常多的小孔存在,且不會像炭素般連色帶味地濾走,又或開發出微孔過濾紙,其成効可達0.22~0.65μ程度的除菌過濾効果,無非是要避免風味因過濾而流失,但因此設備高昂,在業界中只有少量酒藏正在選用。

 

 

在喜愛日本酒的族群中,無一不知生酒的魅力,酒藏力求在不施以加熱處理所帶來的風味影響,尚存酵母等微生物在内之生酒狀態,以要求在到品飲之刻前,全程確保冷藏以免風味受損、品質下降,可是為保護此酒體是非常之高風險且高成本,由酒藏至酒商、交物流予店家、供飲家到口中享用前一刻,皆有共同責任要付出。

但始終只佔所有日本酒產品的極少一部,且多為季節限定品,在真正市場中,作為產品難以傳達至大衆市場裏活躍。其實大型酒藏早在三十五年前左右,已經開始致力研究,如何令生酒實實在在地商品化,相信在今天,大家縱然在日本對日本酒有認識的酒商,也會把大型酒藏的生酒產品放置在普通貨架上而非雪櫃裏,並非店家看待為平價產品而不重視地如斯對待。實情是早在1984年成立了只過濾走酵素的方法,令生酒狀態即使在常溫環境下,亦不會令酵素或其他微生物過度成長或變質,至令銘釀風味受損。

限外濾過機

此乃限外過濾(限外ろ過 Ultra Filtration)之分子級精密技術,後來引伸出脱酸素裝置的設備,目的皆是令在酒評家品測中,擔憂因常溫存放而刺激了異戊醛(Isovaleral dehyde)出現的「ムレ香」或酸化而導致的「生老香」不會出現。 或許在生酒的支持者眼中有點取巧、又或是此技術在大型酒藏手中,令其型象不足以令消費者重視,也可能是此設備過度昂貴,令細工小藏未能付擔,但無疑是日本酒國際化,能保留更多釀造時的吟香,筆者認為,此乃在海外市場裏活躍的重要技術。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