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Umai 達人組

【 UMAI達人組 須彌:和らき酒 】

以酒進膳,賞盃品飲,舉杯同歡,日本清酒之美在於盡現「和之境界」

 

 

 

那些年, 酒是把既甘且苦又微辛

撰文/攝影  : Tony Lee (須彌)

© 2018 UMAI Magazine,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18 日本酒振興會 嚐日雜誌

 

 

 

 

回頭一看,今天能把酒品樂,要不是約十五年前,出了社會在餐飲業工作約三年左右,一個當時不能想像,為何身邊的前輩們能把既甘且苦又微辛的啤酒在大口大口灌飲的年紀,ー直未能領略酒中美味的拙者,偶然在前輩的貴客手上,接過ー杯清雅柔芳的日本酒,且更屬現行規格中最高級別的純米大吟釀,令當時未懂美酒為何物的拙者頓然醒悟,一小口的佳釀,能如此撼動。

 

猶記得當時酒標上一系列的専有名詞:山田錦、兵庫縣、精米步合、蓋麹法等專有名詞令人在意,幸拙者在讀書時期已修日語,亦正值剛開始擁有電腦,收工回家上網一查,驚見大量學術性專有詞彙乍現眼前,不經意下為日本酒文化著迷,記得當時花了半年廢寢忘餐地鑽研,加上拙者身在餐飲前線和客人以酒交流下,當時在店家銷出第ー瓶身價達八百元的磨沙白瓶的純米大吟釀那興奮感覺,仍瀝瀝在目。

自此有數年時間,拙者在餐廳裏以酒類擔當自居,分享交流下,越發沉迷,多位熟客至今已成好友,日本清酒絕對是改變拙者人生的重要際遇。

 

酒器之魅力能引領酒香之發揮

一瓶日本清酒之美味構成至味道表現,可説盡現大和精神其簡約中充滿工夫的深度風味。

在拙者眼前的ー排酒杯列陣,以不同素材精鑄,各具風土特徵,承繼古傳技法,東西文化交流,盡現手工藝術,極具收藏價值,更重要的是,銘酒注入杯中,不同酒杯,其厚、薄、高、扁、闊、窄、深、淺,再由各類原材料塑造而成令人愛不釋手之餘,更能為各酒型風格放大美味效果。

 

古來酒杯之型【盃】

 

約十年前,不單是清酒之美能打動拙者,開始見識到酒杯其手作工藝美學,第一款令拙者產生收藏興趣的是「盃」﹝Sakazuki﹞  (圖1) ,云云酒杯中,於常溫﹝約16-22℃﹞以米香酒醇為主體的清酒,最能發揮其品味特徵之溫和表現。

﹝圖1﹞古時起祭神用的酒盃。

 

 

語源有說來自日語的注酒 ( Saka zuki ) ー詞; 形態是呈平碟型,可説是最初期型態之杯型,古來以粘土作素燒而成的土器 ( Kawarake ) ,漸漸出現以金銀鑄製的 (圖2),或木製漆器相繼問世,至中世紀朱漆塗裝的盃更之被廣為泛用。

﹝圖2﹞以十二生肖為題,用金鍍鑄的酒盃。

 

此刻執筆,正以最早集得的斑目唐津盃 (圖3), 一款表面有如斑點般的小黒點以藁灰釉令粘土産生出乳白色的表面、又或稱白唐津。

﹝圖3﹞斑目唐津盃。

 

用其品飲着拙者最喜愛的銘柄之一 – 真澄 七號 山廢 純米大吟釀 (圖4),以輕柔的美山錦米種配合七號酵母的穏重甘醇以傳統工藝山廢式的協調下,享受着酒器令其UMAMI (米的醇鮮味) 進一歩提昇。

﹝圖4﹞真澄 七號 山廢 純米大吟釀
 
 
 
Tony Lee (須 彌)
 
日本酒達人,對日本酒市場所知甚深,為促進日本酒文化,為UMAI Magazine撰寫一系列有關日本酒的文章。

以酒進膳,賞盃品飲,舉杯同歡,日本清酒之美在於盡現「和之境界」,那些年,酒是把既甘且苦又微辛。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