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e 101Umai 達人組

【須彌:和らき酒 】 盃之外,尚有ぐい吞み

以酒進膳,賞盃品飲,舉杯同歡,日本清酒之美在於盡現「和之境界」

 

 

那些年, 酒是把既甘且苦又微辛

撰文/攝影  : 須彌

© 2018 UMAI Magazine,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18 日本酒振興會 嚐日雜誌

 

 

回頭一看,今天能把酒品樂,要不是約十五年前,出了社會在餐飲業工作約三年左右,一個當時不能想像為何身邊的前輩們能把既甘且苦又微辛的啤酒在大口大口灌飲的年紀,ー直未能領略酒中美味的拙者,偶然在前輩的貴客手上,接過ー杯清雅柔芳的日本酒……

 

在拙者眼前的ー排酒杯列陣,以 不同素材精鑄,各具風土特徵, 承繼古傳技法,東西文化交流,盡現手工藝術,極具收藏價值,更重要的是,銘酒注入杯中,不同酒杯其厚、薄、高、扁、闊、窄、深、淺,再由各類原材料塑造而成令人愛不釋手之餘,更能為各酒型風格放大美味效果。

 

 

【盃之外,尚有ぐい吞み】

不單是清酒之美能打動拙者,見識到其手作工藝美學,云云酒杯中,令拙者產生收藏興趣的是【盃】(Sakazuki),及今其介紹的ぐい吞み酒杯(Guinomi),於微冷至熱燗(約攝氏10至55度)享用米香酒醇為主體的清酒最能發揮其品味特徵之溫醇表現。

更為收藏家喜愛的非ぐい吞み酒杯 (Guinomi)莫屬,語源自日本人可 Gui 一聲吞下的份量(其實現今看來又不會一口 Gui 地喝完),約 4cmx6cm 比豬口杯大的中型酒杯 (無刻意規定大小),不同地區的手作陶藝酒杯多以 Guinomi 杯型展現。 上回分享過以藁灰釉令粘土產生出乳白色和浮現出小黑點的斑目唐津(又稱白唐津)的工藝盃,今回為大家更深入介紹【唐津】工藝。

 

﹝無地唐津﹞在燒前塗上長石釉或土灰釉,不特意繪圖,以釉在表面流動而自然地産生出獨特景色表現。

 

﹝黄唐津﹞在燒前塗上木灰釉或灰釉,用酸化炎燒製而成,其中的鐵粉會散發出枇杷般的顔色。

﹝皮鯨唐津﹞以往日本人也會稱能大口大口地喝酒的為鯨呑之説,於無地唐津的杯邊反覆塗上鐵釉,令其看似彷如鯨魚皮般的厚度而得名。

﹝繪唐津﹞混入在瀬戸地方出産彷如鬼瓦般稱為鬼板的褐鐵礦,陶藝師以名為鐵繪技術在上面描畫花草樹木,雀鳥或人物等圖案。

 

【一樂 ニ萩 三唐津】

唐津燒之出現,可追朔至天正年間 (16世紀末期),在古稱肥前之地,即現在的佐賀縣及長崎縣ー帶,有説是從韓國之陶工傳入的,應用在日常用的食具,酒器至茶器等,茶道界古有曰「一樂ニ萩三唐津」之說,證明其高評價在茶道師心中足以和京都府的樂燒和山口縣的萩燒並列,江戶時期上貢幕府的更有獻上唐津的美譽;可惜歷史上在明治維新時期,磁器大行其道,陶藝急劇衰退,幸當時得被後人追捧為人間國寶級的中里無庵大師(世襲十二代目中里太郎右衛門之名),將唐津工藝復興,更以唐津燒保持者之名於1976年列入重要無形文化財產。

 

賞其景色   觀其土味

摸其觸感   察其古色   享其杯映

 

唐津燒的特徵是以攝氏1300高溫裏一鼓作氣地燒成,和美濃燒的志野或織部風格很相似。 把玩工藝酒杯時,可欣賞釉彩以自然流動所產生出的美工景色圖案,觀賞其樸素風格中呈現泥土味之結構性,感受其拿上手紮實的質感,觀察著長年累月使用下色素亦會有所謂的育成,而有輕度變色,品飲時酒器合ー,酒因杯而美,杯因酒而雅。

 

﹝黑唐津﹞用黑釉(含鐵份量較多的木灰釉)燒製,鐵粉的比例會較多,明顯產生出黒色,柿色和帶半光澤稱為飴色的棕啡色。

 

﹝蛇蝎唐津﹞黑唐津的一種,在黑釉之上二段塗上長石釉,或將鐵釉和長石釉先行調合,令表面呈現彷如蛇或蜥蜴的皮膚般紋印而得名。

 

﹝朝鮮唐津﹞主要是區分出是韓國產或是唐津地區産,在唐津韓國稱為伊羅保,重量較輕,塗上黑色的藁灰釉,倒製時,以自然流動法令其向上流産生圖紋。

 

﹝粉引唐津﹞使用褐色的粘土,在未燒製時全面灑上白色的化粧土後待其乾燥後,再塗上長石釉或木灰釉。
須 彌
 
日本酒達人,對日本酒市場所知甚深,為促進日本酒文化,為UMAI Magazine撰寫一系列有關日本酒的文章。

以酒進膳,賞盃品飲,舉杯同歡,日本清酒之美在於盡現「和之境界」,那些年,酒是把既甘且苦又微辛。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