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ese Sake 日本清酒Umai 達人組葉明政

極上諸白 日本酒品飲誌《誰有資格 幫作品 打分數?》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極 上 諸 白

日 本 酒 品 飲 誌

《 誰 有 資 格 幫 作 品 打 分 數?》 

寫 在 年 前 WA 日 本 酒 評 分 表 之 後

撰文 : 極上諸白 | 圖片:UMAI DATABASE

© 2018 UMAI Magazine,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18 日本酒振興會 嚐日雜誌

 

 

 

 

葉明政 Dreamfis Yeh

台灣日本清酒界頂尖博客「極上諸白 ~ 日本酒品飲誌」,追隨者眾。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誰有資格幫作品打分數?這標題下得確實頗重,不過這也確實是個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酒類屬於嗜好品,一如其名,對其喜好與否全然偏重於個人之主觀意識。雖然在酒稅法上做出了諸如吟釀酒一類特定名稱規範,並律定了各類作品基礎要求,不過在所謂「喜好」與否,卻往往沒有絕對,甚至無從歸納出單一標準。

 

 

 

關於評分機制

不論是日本或是海外各地,在那不同競賽之中,看似律定了好些規範或是評鑑依據,可是彼此之間卻沒有一個所謂絕對性標準程序或評審方法。

酒類雖可以透過各式高階儀器來就香氛因子組成來進行分析,以現今技術而言,甚至可以利用各式工業、化學手段,將那各種迷人滋味來進行調和,從而創作出一款完全無需人工釀造之「酒類」產品。這並不是一件難事,不過那味道真能如同預期般動人?答案想必會是否定的。

我相信這份評分表內所列作品均是一時之選,假若以酒評方式呈現,每一款作品都會被描寫得極為生動細膩;至少讀者會從中獲得一個較為客觀之評鑑依據。

 

 

如今,僅以一個簡單而冷硬數字替代,是否能讓飲者充分認識?我相信每一款作品伴隨不同酒造設定,都會有不同酒質表現。不同作品雖然擁有相同分數,卻絕對不會有相同表現~無論是單飲或是佐餐。

如果真要討論這份評分表,應可以列舉出好些問題。大抵而言「年份暨出荷別」、「品飲環境及溫度」及「評鑑人喜好」等都是關鍵性問題。其中評鑑人喜好部分涉及層面較廣,很難就一份評分表來推敲、歸納,且涉及了過度之主觀意識,故略。以下謹就「年份暨出荷別」與「品飲環境及溫度」這兩要項實施論述。

 

 

 

問題點一:年份暨出荷別未標示

葡萄酒評價系統,由於每年氣候條件因素影響,每年作品表現均會有所差異,亦因此年份往往是個重要參考依據。以葡萄酒而言,每一年度僅有一批作品問世,然而日本酒並非如此。以那八海山頂款作品「金剛心」為例,即有所謂冬、夏兩版本,而那妙花闌曲 Grande Cuvee 更是三年一版,不同版本之間調和年數各異!不同月份、季節版本之間即有細微變化,在這評分表上全然未加以呈現。

 

 

妙花闌曲Grande Cuvee

 

參見日本酒類綜合研究所每年針對出品酒所做出之研究及分析而言,或多或少皆會因氣候條件或是時下喜好趨勢而有些微差異。以出品酒為例。每一年度作品,均由藏元與杜氏精心選拔而出,然而有多少酒造可以連續獲得金賞?出品酒如此,何況乎這份評鑑表上所列之市販酒?

 

 

不否認,酒造在作品出荷之際都會進行細部調整,盡可能將其味道調整成一致;然而這些正規商品們,每年使用素材(米)或是酵母株是否會完全相同?近年杜氏制度逐漸轉型,老一輩杜氏逐漸交班,何況乎年輕一輩藏元們接手之後,往往會做出許多重大突破。

 

 

在這份評分表上,獲得最高評價是那「龜之翁 三年熟成」這款作品。此作早年曾有幸品飲過幾回,先不論是否值得這分數,純粹以那評分機制來進行議論。承此問題點:每一年份作品表現都會有所差異了,那何況乎長期熟成酒?這是個大哉問。

假若評分表上不列計出荷年份而僅標註作品名稱,那是否可保證往後各年度作品表現均為一致?在一個不考慮氣候及人為條件狀況之下,均維持一貫色彩而不會改變或是創新?

日本酒並非在實驗室下所釀造成之產物,而是由天、地、人三者所共同建構而成之產物。

葡萄酒可以透過熟成讓其酒體產生變化,日本酒亦然。針對這些作品進行評鑑,是以出荷當下作為標準,或是再增添上預期熟成後表現?

 

龜之翁 三年熟成

 

 

問題點二:品飲環境及溫度

醒酒,這是葡萄酒愛好者們必然面臨之課題,日本酒看似沒這困擾,事實上卻絕非如此。以那身列評分表內之「醴泉正宗」為例,藏元在那說明書上即特別說明此作需要醒上三十分鐘,才會到適飲狀態。那醒酒方法與葡萄酒相形之下似乎又更為特異,是要開瓶之後重新栓回瓶栓,丟回冰箱內靜置半小時候再行開瓶品飲。

 

 

有些作品需要醒酒,有些作品則否,不認為在這評鑑機制上,會針對各款作品細心處理這前置作業;如此,大家是否在一個公正之立足點上進行品飲比較?

另外,葡萄酒適飲溫度相對而言較為一致,轉換為日本酒之溫域表則大抵約莫為日本酒之花冷至涼冷間,至多可接近室溫。然而對於日本酒略有涉略者即知其溫域之廣,從雪冷(攝氏5度)起至多可達飛切(攝氏55度),不同作品會有不同最佳溫域。

本次選酒雖均為純米吟釀或是純米大吟釀酒,然而這些酒適飲溫域是否均為一致?黑龍酒造之九頭龍即為適合燗酒之代表酒款,假若設定了一個標準品飲,那是否所有作品都一體通用?溫域如此,品飲環境相對而言會更加苛刻。

 

 

 

《結 語》

YK-35,這是一個早年被歸納成所謂金賞受賞之標準方程式;同理,在各項比賽或是評鑑機制中,總是能歸類出所謂評審喜好,並以此為標準來進行釀造。

真是如此?如今早已今非昔比。不同酒造之間,往往會有不同風格表現,可能是呈現出地區風土條件,也可能是強調藏元自身之想法,每家酒造均有不同釀造理念。

 

 

品飲當下,我們僅止於體驗到作品當下表現;不過藏人們,往往會賦予更多意涵在其中,或是佐餐為需求,或是基於某一立場,因而想強調其香調或是口感表現。

日本酒過往喜歡強調作品之一致性,不論何時出荷之作品,只要銘柄相同風味均能維持一致;獺祭,應是最能符合這要求表現之極致。真追求到了極致了,真能獲得肯定?更多人反而會嫌其調性單一而欠缺變化。以此之故,許多酒造開始反其道而行,諸如新政酒造便直接表示,由於各年度風土、氣候條件不一,所以各年度作品調性會有細微差異。如此,評分當下表現是否具有代表性?

 

 

喝了好些作品,曾試著幫這些作品打上分數。最後,重新審視這些數字,真能代表品飲當下之表現與評價? 縱然同分,也絕不表示當下會有相同表現,假若同分作品同時品飲,是否會有不同成績差異?也曾試過許多頂尖作品年份垂直品飲,不同出荷年份,伴隨著時間熟成差異,往往孕育出許多出人意表之調性變化。

我喜歡一句咖啡廣告詞 :「不預期遇到什麼,才可能什麼都會遇到。」單純以文字表現之酒評,是否可充分展現出品當下狀態,便有一定程度質疑空間了,何況乎一個冰冷數字,不否認這份評分表可以讓許多對於日本酒感到陌生者,發生興趣進而願意嘗試、接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評分表亦然。

 

 

後 記……

開瓶、試飲,只消自己覺得喜歡,那評分表真有如此重要? 分數,終究是人所評鑑而出,多所執著只會多所侷限。佛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日本酒亦復如是。

《編按》 何謂「WA」?
在葡萄酒界,人稱葡萄酒皇帝的 Robert Parker 評分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紅酒評分。Parker原本是個律師,在20歲時才開始品酒,在1975年時,因為當時非常少紅酒的專門資訊,他開始想寫一本關於紅酒的獨立消費指南,於是《Wine Advocates》雜誌就這麼誕生了,現在這已是全世界最熱門的酒評之一。Parker將評分改為簡單的100分制,讓人人都看的懂,最後成為葡萄酒世界的圭臬,可以說RP的評分能決定酒莊的生死。 不過,畢竟Parker不可能一個人品光全世界的酒,也因此Wine Advocates(WA)的團隊就這麼誕生了。

WA的團隊由Parker掛帥(Parker本人負責Bordeaux,Rhone Valley和加州特定酒款),由一整個團隊使用RP的標準進行評分,今年八月份,WA首次引入清酒部門,點評800瓶銘柄,乃由《Wine Advocate》 駐日本代表Mr. Ernest Singer 和清酒界ー代宗師級的松崎晴雄先生及中國著名酒評家Mr. Martin Hao 合作,以在市場上能容易入手的純米吟釀・純米大吟釀,而非品評用的特別酒作為選酒重心,務求以更多専業角度為市場消費者提供参考建議並促進清酒國際化,令更多人留意,開拓更大的清酒市場為目的。但似乎並非由Mr.Robert Parker 作評。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