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的運輸歷史】下り酒運動、菱垣回船 vs 樽回船
日本文化廳對日本清酒產業發展做出的寶貴貢獻作出肯定,宣佈將兵庫縣「伊丹」和「灘五鄉」認定為日本國立遺產。高興看到文化廳深入研究清酒世界,並認識到歷史上重要的「灘」和「伊丹」地區。 它們在地理上彼此接近,並且都有著清酒旅遊的潛力。 這令編輯記起一段有關日本清酒的運輸歷史…… |
【清酒的運輸歷史】
下り酒運動? 菱垣回船? 樽回船?
© 2020 UMAI Magazine,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20 日本酒振興會 嚐日雜誌
| 歷史悠久的清酒地區
灘五鄉 是知名的日本酒生産地,指兵庫縣神戶市東灘區・灘區至西宮市的阪神間地域的 西鄉、御影鄉、魚崎鄉、西宮鄉 和 今津鄉。取自適於造酒的高品質的酒米和高品質的礦泉水,同時擁有便於水上輸送的港口,因此作為日本酒的名産地而繁榮。
伊丹 被稱譽為清酒的發源地之一,在「下り酒運動」(當年在日本西部釀造清酒並於1800年代運往江戶的「上流社會」)的過程中,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釀造地區。 伊丹市是位於日本兵庫縣東南部的城市,屬於大阪市的衛星城市,距離大阪市市中心僅約10公里距離。早期為白濁的濁酒 (にごり酒 Nigori sake) ,在伊丹地方研發出現今透明的日本酒「清酒」的製造方式(可延伸閱讀:鴻池傳說)。從江戶時代開始,在伊丹所製造的「清酒」就擁有極大的知名度。
在這裡,有日本最古老的酒窖和300多年前模樣的建築物和庭院等,也有「宮之前文化之鄉(みやのまえ文化の郷)的稱號。
| 下り酒運動
過去曾用過 菱垣回船 和 樽回船,將酒以「樽」(酒桶) 裝船,從「上方」區域(現代的京都、大阪和神戶的京阪神地區)運輸到「江戸」(今東京)。 直到明治時代(1868-1911年),才用動詞「下る」來描述從京都首都的中心到其他地區的運輸作業。 由於這個原因,從「上方」發送到江戶的清酒被稱為「下り酒」。番查歷史記錄,清酒越區發送開始於1600年代,當時酒商以馬和其他動物經陸路運輸,由於清酒的銷量不斷增長和技術進步,後來便改用海上運輸。
而在寛永元年(1624),大阪北浜的大商人泉屋平右衛門在江戸開設的船運屋(迴船問屋),則率先開啟了商人都市大阪與消費都市江戸之間的定期航路,從此迴船定期海上的運輸形式就此定了下來。
| 菱垣廻船
1600年代初,大阪設立了越來越多的貨運代理商,他們以獨特的 菱垣廻船(ひがきかいせん/Higaki Kaisen,廻船=貨船)將「灘」區生產的清酒和其他商品運輸到江戶。菱垣廻船之所以被稱為菱垣,是因為其船舷上有漂亮的菱形格子裝飾,而這些船沿船舷編織的竹欄杆,以防止裝滿酒的酒桶在不穩定的甲板上滑倒,並增加了載貨量。據實際考證,菱垣廻船的菱形格船舷,比弁才船的5條板式的船舷,在對抗風浪上,更為耐久。
在江戶時期,菱垣廻船在當時的酒業聯合會、油業聯合會等商業聯合會,聯合10家船運屋,與大阪的數家聯合會以及大阪的24家船運屋合作,共同組建了一個商業聯盟,運營當時兩地之間貨運業務。
所用的菱垣廻船,從最初只有幾艘250石的小型船,一直到元祿年間擁有250艘500石的大型船,這一商業聯盟逐漸成為了當時日本的一大海上勢力。
因為這個商業聯盟的菱垣廻船多用於運輸大名、幕府的物資,在當時那個幕府頒布禁海令(1636年,第三代德川幕府將軍頒布禁海令,禁止500石以上的海船出海) ,全面禁止外海航運的情況下,菱垣廻船便成為了特權的象徵,甚至還有了菱垣等同於禦旗的說法。菱垣廻船的海運使用,一直延續到1830年。
然而,由於這些 菱垣廻船 專為大量負載而設計,對安全性的考慮未盡完善,因此沉船事故一直存在。而且,當時為了非法出售商品而時有發生的所謂「丟失貨物」以作「合發」報銷而偽造沉船的事件盛行,貿易變得越來越無政府狀態。
在大阪市立海洋博物館「海の時空館」有菱垣廻船 的 1:1 模型展出。
| 樽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