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I Sake】品飲日本清酒
飲酒是一件非常個人的嗜好,有人喜歡輕鬆酒酣,也有人醉心於每瓶銘釀背後的工藝與歷史故事。多虧香港免了不多於30%的酒類酒稅(編按:在攝氏20度的溫度下量度所得酒精濃度以量計不多於30%的酒類),我們現在可以有更多的日本酒選擇,而透過 UMAI Magazine 的出現,我希望過去5年已經有更多人飲清酒時,能說出一些清酒品牌故事和分辨純米非純米的口味,甚至還可以打破大吟釀的迷思。能盲飲固然很厲害,但能懂得欣賞並品飲日本酒卻是更實際的樂趣。 |
品飲日本清酒
* 本文節錄自筆者2020年於香港某醫護工會的 UMAI 清酒工作坊內容。
Text : J. Lau / Thomas Yung | Photo : UMAI Databse
© 2020 UMAI Magazine,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20 日本酒振興會 嚐日雜誌
Special Thanks : Thomas Yung – 神之托雫
主持人好!大家好!(拿起桌上的一杯水)可以先給我換杯純米酒邊飲邊講更好!(衆笑)
主持人剛才都已經介紹過我的履歷了,在此不贅。但其實我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酗酒師,香港唎酒師多,酗酒師少,我認識的暫時就只有清酒大前輩翁善德Thomas兄,(放輕聲說)大家可以到我們網站看看翁兄的專欄「神之托雫」,一定獲益不少!
(指著旁邊的壁報版)大家別把我們和AUD或ADS混淆,我們的英文簡稱DGSI,即是Drink Good Sake Immediately、好酒馬上喝!(台下大笑)(編按:AUD – alcohol use disorder, 酒精使用疾患;ADS – 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酒精依賴症候群)
好了好了,破冰過後,再不轉入正題,主持人會趕我走,我們今天的主題是「怎樣品飲日本清酒」,我大約會發10分鐘時間講、花30分鐘時間飲⋯⋯⋯(台下鼓掌大笑)
| 品飲清酒 5個步驟
其實對於酒友來說,所謂品酒也不就是品酒罷了?我們飲酒著重的,其實都只是5個字:「望、聞、嚐、徵、辨」。我個人比較著重前3個步驟(外觀、香氣和風味)。
1) 望
大家普遍認為一定要使用日本傳統之酒杯「蛇目猪口」來飲清酒,但我更愛用國際標準之試酒杯「Tasting glass」(或俗稱ISO杯)、注入約酒杯20~30%程度之清酒,進行酒色之品評。對清酒之顏色、濃度(酒液掛杯程度)、透明度、渾濁度,以目光進行評鑑。
透明度 – 檢查透明度和透明度。缺乏透明度通常表示某些質量缺陷。 顏色 – 檢查顏色,大多數清酒是無色透明的,但有些淡黃或淺棕色。 粘度 – 檢查粘度程度。較高的酒精和糖含量會帶來較高的粘度,這會使液體變稠或呈糖漿狀。 |
把酒杯輕輕傾斜,對光看是否清澈透明有光澤。然後在白色背景中觀察顏色。
是透明還是混濁?呈微黃還是琥珀色?轉轉酒杯,看看殘留在杯壁的酒量多不多。藉著這些訊息可以粗略的判斷出酒質的狀況、酒精度、品種與風味。
清酒最初是淡黃色。 成品的透明外觀是通過過濾獲得的 緣故,由於多種原因,清酒可以將顏色更改為棕色或淡黃色。 重要的是評估清酒的顏色是否已受到劣化的影響。
老化會使清酒變成棕色或黃色。
暴露於陽光或高溫下可能會導致清酒變成黃色或棕色。
儲存在木桶中的清酒會變成黃色或棕色。
與視覺有關之用語 其實清酒之顏色、會因其熟成方式及貯存方法有關,會形容為「無色(Mushoku)」、「透明(toumei)」、「山吹色(Yamabuki Iro)」、「琥珀色(kohaku Iro)」。 |
2) 聞
首先於開瓶時飄散之香氣、稱為「上立香(Uwadachika)」,由於是由無至有、所以非常明顯。接著是注入杯中、讓其與空氣接觸,當清酒與空氣接觸及升溫後、會飄出更明顯之香氣,這種香氣正是該清酒之應有香氣、而與開瓶時之香氣應是相同但會更加濃烈。
香氣強度 – 檢查香氣強度。 香氣的複雜性 – 檢查芳香元素的層數或種類。 香氣的具體例子 – 舉例說明您可以從清酒中聞到的特定氣味。 例如瓜、香蕉、杏仁、橡木、大豆和熟米飯等。 主要香氣 – 說明清酒的主要香氣類型。 例如、水果、花香、顆粒、堅果、辛辣等香氣。 |
之後輕搖酒杯,促使酒與空氣中的氧接觸,以便酒的香氣釋放出來,仔細的感覺清酒於氧化後之變化。一般上優質之日本清酒、於溫度變化時(特別是由雪櫃到室溫時之變化)會有很明顯的變化。
將鼻子靠近酒杯,大大的深吸一口氣。花香、果香、還是只有酒精味?接著再換個角度聞,遠點兒聞,或許你會發現,在不同的角度,香味還真有那麼點不同。之後將大約5-6 cc 之清酒含於口中、注意其味道,由於清酒一般都會包含5味 (甜、辛、酸、苦、澀)、注意味道出現之次序、是否齊全、有否個別之味道特別明顯、有否個別之味道太弱或沒有出現,再決定清酒之平衡是否良好。而這個香味稱之為「含香」。最後、於口腔、舌頭、牙齒、咽喉、所殘留之香味,與開瓶時之「立上香」是否一致。現時日本清酒相關之香氣約有90多種,而味道方面約有80多種。
你並不需要像酒評家一樣找出十多種香氣,起初別貪心,請先試著找出一項「主要」香氣。米飯?醬油?抑或是偏果香氣?蘋果?桃子?清新的檸檬?鳳梨?這些水果的風味差距較明顯,即使是新手也能找出。再隨著經驗增長,你會感受到這是支「成熟」的蘋果香,抑或是「青澀」的青蘋果。隨著品飲的酒款增加,你也能慢慢找出不同的香氣。
與嗅覺有關之之用語
|
3) 嚐
嚐酒相信是最重要也最愉悅的步驟了。請先小小喝一口,別嚐太多、以舌頭卷動走遍口腔、感覺其味道(特別是清酒於口腔內升溫前後之差別),這種香味稱之為「含み香(Fukumika)」。
讓酒液在舌頭上停留幾秒,接觸舌尖到舌的兩側,體會各部位的感受。
複雜性 – 考慮口感的層次和種類。 酒體 – 考慮酒體屬於濃厚與否。 甘/辛口 – 清酒通常分為甘(甜)或辛(乾)。 這些味道的印象通常是主觀的。 對風味的評論 – 用您自己的語言描述風味,從質地,風味,香氣和酒體到清酒的特性。 口中的香氣 – 將清酒帶入口中時的香氣。 餘韻 – 考慮清酒被吞下後留下的餘味和印象。 也要注意旨味/鮮味(うまみ Umami)的存在。 |
舌頭最先之感覺:酒之溫度、於飲用者之第一個感覺,是否舒適。
舌尖部份之感覺:在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查爾斯·朱克教授(Charles S. Zuker)做了個研究,指出味蕾包含了各種可以感受不同味道的味覺細胞,每一個細胞會負責辨別其中一種味道,而味蕾分佈在整個舌頭,所以實際上成個舌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辨別各種基本的味道。但不同的部位則對某種味道會較為敏感。
舌頭前端掌握著對甜味,代表著酒中的含糖量。再帶至舌頭兩側,感受一下、酒精辣、清爽度、粘度和刺激感,讓酒香擴散到整個口腔中,然後將酒緩緩咽下或吐出,感受酒是否香濃、柔滑、平衡,最後回味是否平衡、優雅、持久。
大家還可以注意舌頭和口腔各部分的感覺,會更容易察覺到這酒的特色。
舌頭最先之感覺:酒之溫度 1) 舌根部份之感覺:酸味、苦味、旨味 (鮮味)、柔和度、酸味之類別。 2) 舌頭全面之感覺:味之濃淡、廣散幅度、前後之變化、五味之平衡。 3) 咽喉方面之感覺:苦味、旨味 、余韻、後勁。 4) 內頰方面之感覺:酸味、澀味、脱水感、內頰之反應。 5) 上顎方面之感覺:粘貼度、酒精度、苦澀感。 6) 齒間方面之感覺:溫和度、苦澀感、餘韻。 |
順便一提,偶爾你會看到人們用漱口一樣的聲音品酒,那是為了增加口腔對酒的感受,執行與否視個人喜好而定。
與味覺有關之用語
|
4) 徵
整體上對三個要素(外觀、香氣、味道)作出結論,但必須注意的是,清酒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不能過長,以免與唾液產生變化。吞下或吐出酒液後,回想清酒之餘韻、感覺、回吐等特徵,嘗試綜合對清酒的概述,有助往後選酒的能力。
5) 辨
這個步驟不是要你硬要非辨別出酒是屬於「薰、爽、醇、熟」,這個只是由日本SSI為飲者能簡易入門而分成的四類酒型,實際上,很多清酒也同時帶有兩種類型。只是,希望大家能將上述步驟的感受記錄在腦中。專家和酒迷們會在品飲筆記(Tasting Note)上記錄對日本酒的感受,若你有興趣,更可以將酒標收藏起來,放入自己的剪貼本中。漫漫地你便會建立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喜愛酒列表,知道自己偏愛那種類型的酒款、那個酒造、甚至那個縣市的作品。
酒海無邊、酒局無涯、酒友無類,我尊重每位追求專業知識的朋友,但我認為「品酒」這「嗜好」可以邊飲邊學,目的放在「增加樂趣」和「減少中伏」的機會也並無不可。
品酒沒有真正的正確答案,放心的把印象放進自己腦中的資料庫吧。當然,如果每支你都覺得像老醬油味一樣的話,或許你應該換換買酒的酒販店、或者(指著旁邊的醫生)該找何醫生看看鼻子了!共勉!
J. Lau UMAI嚐日雜誌創辦人及社長、日本山形縣特命觀光大使、日本酒愛好者, 經常一個人在途上。少時老想找可以經常出差的工作, 老時卻想找可多留在家的工作,但老天往往頑皮淘氣給你掉轉。 所以「樂天知命」也許是前進的支柱。 。 |
翁善德 Thomas Yung 著名日本酒達人,第一代發表有關清酒文章的博客,其部落格「雫之託馬」文章、教育內容啟發了無數清酒愛好者和業界人士。喜歡和各界交流一些日本清酒之知識,希望各位能在當中找到興趣。文章多搜集了一些清酒有關、但很少被人提及之知識,例如談論「地酒之特徵」、「杜氏之流派」、「酒藏之特色」…等,深受中港台的讀者所追捧。 由70年代開始投身餐飲行業時已對清酒深感興趣進而學習,比現時之清酒愛好者較先起步所以對清酒之認知較深。理念是「清酒有無限可能」,可依不同的 TPO(Time時間、Place場所、Occasion場合)而有不同的安排及可依不同的飲用溫度及不同杯具令清酒萬千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