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らき酒 – 須彌】岡山縣 備前燒
今次拙者繼續為大家介紹餘下的岡山縣的備前燒,皆是起源自中世紀的原創工藝,並傳流及製作至今的,乃是由二十世紀初專注研究陶磁器的陶藝家|小山富士夫老師所定義。 |
【和らき酒-須彌】
岡山縣備前燒
Text / Photo : Tony Lee
© 2020 UMAI Magazine, Sake Promotion Association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20 日本酒振興會 嚐日雜誌
| 剛烈帶冷青的陶藝
在十二世紀的鎌倉時代中晚期,在岡山縣伊部地區的陶藝師傅,製成備前燒,一種以剛烈帶冷青的陶藝,不施釉彩,不添繪圖,以長達兩星期的時間在充滿烈炎的窯中燒製,以自然落灰漂逸素朴之魅力見稱,有聞掉在地上,也難以碎裂(拙者只得ー件在手,請恕未敢實測)。當年剛踏進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由開山祖師級 ~ 村田珠光老師所提倡的「侘寂」(Wabisabi)之道。
最初的時候,從村田大師配以茶道創出詫茶 (Wabicya)文化,以提高生活品味,正好和備前燒派系的自然風格不謀而合,茶道和陶藝之文化始成其形。
進而十六世紀的桃山時代,茶陶文化正式踏入輝煌期,備前燒的人氣再被推高;雖只是以高溫烈炎燒製,但陶藝師亦可憑經驗判斷,在窯中展轉出缺氧之處而呈現青藍色,相形對比下產生出冷與熱之間的效果,甚至因土壤裏的鐵份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金屬色彩。
金重陶陽(1896年1月3日 – 1967年11月6日)出身於陶藝世家,金重家族是自桃山時期便延續至今的陶藝世家。
在此界別,不得不提四位殿堂級大師。
先是金重陶陽老師早在昭和31年﹝1956年﹞,被國家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人間國寶﹞,隨之藤原啟老師,山本陶秀老師和伊勢崎淳老師亦相繼成為人間國寶,而在2004年備前燒亦被登錄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備前燒應算是在云云陶藝中,較廣受大家認識的派系,而其製成過程可泛生出下列多元技法 :
【胡麻】在高溫中以自然落下的灰產生出自然的降灰釉效果,彷如芝麻粒灑在其上加瀨胡麻;如降出被名為榎肌或蜜瓜肌的效果時,更會命名為乾悴胡麻,而當表面上彷如芝麻粒灑在其上的落處集合起ー滴般的型態,此滴便會稱為玉垂。
【緋襷】在燒製前放上稻草,以殘留下條紋為美景。
【棧切】在窯中弄出砂穴埋起部分陶藝,使其色彩對照鮮明,或在燒製時往窯中投入大量炭,引起還元炎再冷卻部份範圍而出現化學反應至淡白。
【青備前】彷如裏特別版般,在窯中避過火炎直擊,以強還元製法出現冷卻還元的狀態,全色偏青藍的冷艷感,非常珍稀。
【紫蘇色】在登窯裏以還元燒成法令色素呈現較深的赤紫色,而得名紫蘇色。
【被燒】易見於直身的德利酒瓶上,彷如中至下段被一層灰所包裹著的衣,瓶頸對上即是其身,故以被(因動詞解包著)題名。
(編按)昭和時期(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備前燒的發展在經歷二戰後的低迷,逐漸從沉寂中復甦,並迎來了堪比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統治日本時,約400年前)的繁榮景象。金重陶陽、藤原啟、山本陶秀是這一時期的陶藝巨匠,被譽為「伊部三人眾」,三人也按此順序先後被認定為「國指定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國寶)」。